越南的罗氏虾困局:为何大量的美味却成为负担?


罗氏虾,又名白脚虾,这种淡水虾被誉为“淡水虾王”,在中国也有不少养殖基地。它生长周期短,体型大,价格却比一般的虾贵三倍左右。夏季正是河鲜、海鲜最受欢迎的时候,罗氏虾的价格能达到每斤50块甚至更高。即便如此,它在中国依旧备受青睐,人们偶尔会买来解除口腹之欲。

不过,在越南,这种虾却成为了一大烦恼。在每年夏季,湄公河中大量的罗氏虾泛滥成灾,捞一网就能有满满的收成。这看似天赐的丰收,却让越南人愁眉不展。原因为何?穷人吃不起,吃得起的人又不敢吃。

湄公河是东南亚重要的河流,它的上游是中国的沧澜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最终在越南入海。因河流穿越了多个气候区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但近年来,湄公河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湄公河巨鲶这一重要物种纷纷濒危,反倒让罗氏虾得到了大规模繁衍的机会。

湄公河巨鲶曾是湄公河渔业的支柱资源,但因河流被大坝截断,巨鲶无法产卵。加之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环境恶化,使得许多鱼类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罗氏虾成为这一环境伤害的意外受益者。失去天敌的罗氏虾,在湄公河中迅速繁殖,长势良好。

然而,对经济水平较低的越南而言,美味的罗氏虾反而成了负担。越南有约1亿人口,其中三分之一挣扎在温饱线上。尽管罗氏虾在越南价格已经很低,但依然大多数人买不起。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有经济条件的富人也忌惮罗氏虾,因为它们可能受到了工业污染的影响。

湄公河两岸工厂林立,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河中。这导致湄公河的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罗氏虾等物种因而失去约束而大量繁殖。然而,湄公河中罗氏虾的繁多个头大,甚至还因为污染问题产生了异变。蓝色虾鳌每每让看到的人心生怀疑,是否隐含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理论上,将这些大量的罗氏虾出口中国,既能解决越南的困局又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但现实是,富人和游客对虾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主要问题是湄公河水污染严重,潜在的健康风险无法忽视。因此,越南的罗氏虾难以出口,通过检疫就抛开不说,仅安全性一条就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越南以及湄公河沿岸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和治理。截流污染源、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罗氏虾的泛滥问题,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不应是短期行为,而需长期坚持,只有如此,东南亚的母亲河才能从困境中摆脱,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各国发展与环保的共同财富。这不仅是越南的问题,更是整个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环境保护的警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当并行不悖,这是刻不容缓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