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发生在江苏无锡的不同寻常的新闻让大家耳目一新。根据潇湘晨报综合燕赵都市报的报道,12月21日,一名18岁女子在家中被一只老鼠咬伤手部。不按套路出牌的是,这位女士在被咬后,竟然出于本能地反咬了老鼠一口,企图以此寻求某种心理上的“报复”。
这起离奇事件发生后,女子随即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她晒出的病例显示,病例由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出具,记录了她被老鼠咬伤右手的情况,并强调她有必要接受狂犬病和破伤风的治疗。病历上的时间显示为12月21日23点12分。幸运的是,据当事人表示,她已经接种了预防狂犬病和破伤风的疫苗。经过治疗,暂时没有出现健康问题。
虽然社交媒体上对这一行为的讨论非常热烈,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奇怪,还可能引发健康风险,但长春疾控中心提醒大众,从理论上讲,尽管哺乳动物如老鼠可能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但实际中,因其体型较小,被感染的大型动物咬伤后通常无法存活,因此传播给人的风险极低。至今,自然界并未记录到鼠类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人类的狂犬病超过99%都是由狗类传播的。因此,理论上被老鼠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此想要进一步阐释的是,被老鼠咬伤,并不意味着必须接种针对鼠疫或出血热的疫苗。鼠疫的感染通常与老鼠身上跳蚤的叮咬相关,非咬伤本身,而且出血热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或吸入老鼠分泌物来传播的。在感染后立即接种出血热疫苗并不能防止病发,因为疫苗需要大约两周时间来诱发人体产生抗体。
正确处理老鼠咬伤尤为重要,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业的伤口处理,并观察两周。如果出现发热或感冒症状,应立刻就医。此外,应当尽一切可能将治疗时间提前,以减轻病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这则新闻虽然带有些许荒诞色彩,但通过这个事件,让公众有机会重新认识到野生动物咬伤后的合理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提醒人们在面对此类意外伤害时,科学、理性地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